小外孙几乎在学会走路时就会跑了,杭州人说起来“走也不会走,想跑了”,(杭州话把“不会”两字连起来发音,读成近似“背”的音,跟把“不要”读成“嫑”一样,只是找不到那个连体字)。跑起来姿势很有趣,像唐老鸭似的左右摇摆,跌跌冲冲踉踉跄跄咧咧歪歪,不管怎样总也算会跑了。
转眼学会走路跑步快一年了,跑起来很稳健了,却懒得连走路都不愿意。想抱抱,想骑在我的脖子上“琅琅琅,马来了”,对走路和跑步都不像刚学时那样感兴趣了,那么学习跳跃吧,还没学会,也就是说,在立定的状态下,双脚还没本事同时离开地面,怎么教,收效不大。
中央台少儿节目放到一半时,主持人会叫看电视的小朋友跟着互动,扭一扭弯弯腰跳一跳,他会跟着蹲下起立伸胳膊踢腿,可就是学不会蹦和跳。
我自己学会跳跃应该很早,是60年前的事了吧。谁教的、怎么学会的全都想不出来了,但弹跳力还是不错的。初中毕业时,体育课测验有跳高一项,我是等到横杆升到100分的高度才开始跳的,最简单的跨越式,一跃而过。那时还没听说有背越式,可已经有了滚式剪式俯卧式等多种跳高姿势。我只会跨越式:加速度助跑、起跳、摆动腿使劲上踢,……
教室门口的走廊房梁,班里没几个人可以跳起来摸到,而我立定起跳便可以摸到。当然,我的个子帮了我的大忙,在我们中三(1)班,我的个子排第三,但仅比排第一的小泉矮了1cm,摸高我是第一。
在煤矿时,我们才30啷当岁。食堂的饭厅里摆着几张圆台面,杭州籍的矿工喜欢聚在一堆,边吃边用杭州话无边无际的聊天,其他矿工是不会坐进来的,都知道这是侉子桌。那天神聊的主角是老寿,老寿是较早进入四矿职工子弟学校的杭州人,他进的是小学部,教美术,兼体育。那几天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把他忙得团团转。我们笑话他,这么小的学校,这么简陋的运动会有啥好忙得?说到学校的运动记录,大家都笑了。他据理力争,究竟人单力薄占不了上风,突然冒出一句:“你们这些人不练练连1m都跳不过了”。这句话有点太伤自尊了,犯了众怒,纷纷表示不服,碗也不洗,就一起跨过沙河,来到学校,刨松沙坑,架好跳高架。读书时学过跳高,没忘,看起来还挺专业的,量好脚步,便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抖抖手啊抖抖脚呀做起深呼吸。待做完准备运动热好身开始试跳时,问题出现了:助跑时跑不到点子上,起跳腿摆动腿怎么也调整不好。好不容易过杆了,杆子又被衣服挂掉。脱掉衣服再来,一直到了天擦黑了,才勉强过了1m横杆。
是啊,出得学校门,农村里干了8年,矿山上呆了10几年,想不出来有什么活计需要我们双脚离地蹦起来干,用则进,废则退,今不如昔了!
人老先老脚。
楼房外有几级台阶,按建筑规范,室外台阶每档高度一般不得大于15cm,目测该台阶高度也就12cm左右。驮着小外孙突然心血来潮,想蹦着上台阶给他来个惊喜,没想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只感到“大地呀母亲将我紧紧拥抱”,跳不起来,双脚同时离地高度不大于10cm,很惊讶。
古某老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