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古朱的字纸篓

小时候要我们敬惜字纸,现在无纸化了,便弄个博客充当字纸篓

 
 
 

日志

 
 
关于我

曾经的人民公社社员,徘徊十年的下岗人员,终于拿到了养老金,每天为延长养老金享受日期而奋斗着。

老杨的小地窑  

2011-12-13 22:38:55|  分类: 矿山记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告别了农村进山当上了煤矿工人,接受了两天的安全教育以后,分到井下辅助部门实习,以熟悉井下环境和一些规定做法。根据煤矿安全法规规定,新招的采煤工,在进行了安全规范、作业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安全技能培训后,必须要实习一段时间才能正式进采煤工作面工作。我们这批新工人中李俊公社的分到了机电队溜子排,跟着四矿大名鼎鼎的刘邵武干,在井下给工作面铺设溜子(刮板运输机)。我们通桥公社的则被分到矿通风队,主要在井下巷道井底水仓搞些清理工作,干些杂活,带领我们实习的是通风队的副队长老杨。

老杨老家是山东的,大个子,五大三粗的,有劲却没啥文化,属于那种劳模出身的干部。没一点架子,矿上老老小小都叫他洋鬼子,他从不恼。他脑子很灵,说话很风趣,经常会说些俏皮话,手也巧,上班只知道干活,看不出是个队长。老杨在食堂后面有个地窑,地段好,我们有时也过去坐坐,他那儿总是那么热闹。老杨闲不住,下得班来便捣鼓着干些啥,有次他用黄土糊了一个缸芯,外面缠上铁丝抹上水泥砂浆,天天浇水保养,过了几天让我们帮着把它搬倒,掏出做为内模的黄土,一只腌菜的水泥缸就制成功了。他用这个办法,帮着好几个带家属的制作了腌菜缸。

老杨在他原先的小地窑边上盖了个“三开间”的“大”地窑,原来的小地窑没舍得废弃,便送给了杨健。

杨健与我们一样,一起从杭州到宁夏,又从通桥人民公社进矿的杭四中高中毕业生,他是在通风队实习时,与老杨建立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杨健也喜欢动动手,经常会到老杨那儿“插一手”。那时流行煤油炉,10管的、12管的,不容易买到,老洋鬼子小洋鬼子就自己动手,依样画葫芦的敲敲打打,做成功了。隔了没几天,有人来见到了,软磨硬缠的给拿走了,只得重新再做。就这样,他俩不知加工了多少只,一来二去的成了亲密无间的忘年交。

老杨的旧地窑很小,小到只能安下张床。而且严格地讲,这还算不上地窑,只是用砖坯搭起来的一个窝棚,那时在四矿,九群七十二堡似的的到处都是。真正的地窑我在白芨芨沟的卫东矿那一带见过,那时我在当外线工,放线时见有块平地,便放下放线车休息,不想从平地下钻出几个工人气势汹汹破口大骂,不明原因,架起放线车来煞不及地逃离,原来这平地是人家的屋顶,我们确实有点唐突了。

贺兰山的土薄,不能掘窑洞,只能在山边挖个坑,担上些坑木,铺上些废旧风筒布,上面糊上些泥巴,盖上土就是屋顶。找块木板当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地窑。我们川里来的人不懂,把地窑的顶当成是平地,人家正在休息吃饭,我们这一搞,弄得满地窑烟雾腾腾,骂一顿还算是便宜的呢。

杨健搬进去后将这个旧地窑装修了一下,简装修,没敢大动土木。他将地窑隔成里外两间,里间卧室兼书房,用白报纸将内墙和天花板裱了裱,架了一块床板做床,已占去了大部分空间。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张两屉的课桌,搁在床前,课桌上方的墙上掏了个洞,埋了块玻璃透亮,显得整洁明亮。外间空间正好打个小地炉,中间用门帘子隔开,这样,掏灰的时候,就不会满屋子都是了。

地窑的层高很矮,伸手不费劲便可摸到天花板。这样的层高,对冬天取暖大有好处,但是到了夏天通风散热性能就差了,好在石炭井地区的人们对夏天怎么过从来没人会去考虑的。

装修好的地窑,有点像火车上的卧铺包厢,小巧而功能齐全。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住处,却让杨健摆脱了集体宿舍,有了属于自己的落脚处。虽说小了点,地段不错,开饭时经常有老乡端着饭碗来串门,这个小地窑成了我们见面聊天的沙龙。

何陋之有!

  评论这张
 
阅读(317)|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