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古朱的字纸篓

小时候要我们敬惜字纸,现在无纸化了,便弄个博客充当字纸篓

 
 
 

日志

 
 
关于我

曾经的人民公社社员,徘徊十年的下岗人员,终于拿到了养老金,每天为延长养老金享受日期而奋斗着。

走向石炭井(二)  

2011-10-27 13:50:52|  分类: 矿山记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这里看这篇文章的,很多都是亲历者,看过后感想良多。雁南飞版主是其中之一,他下乡在增岗公社,招工后分到了石炭井一矿。增岗公社和养和公社的都分在一矿,胜利公社的分在三矿,李俊公社和通桥公社(县农场)的分到了四矿。

1972年10月26日那批进矿的杭州侉子是人数最多的一批,除了这批招工分到了这3个矿外,石炭井矿务局有杭州侉子的还有卫东矿、乌兰矿、综合工程处等,总共有多少杭州侉子进了煤矿,我还没听说过个准确说法,估计有200多名吧。

我们确实是兴高采烈地离开永宁奔向石炭井的。在西大滩,几辆汽车一字儿排开,在戈壁上疾驶,我们高兴地唱起了歌。我们就像电影《军垦战歌》里那些上海人刚到新疆时那样兴奋:“爬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年轻的朋友们,塔里木来安家……”

在我们之前,也有一批被招到煤矿去的,黑炭关中平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招工的还是基建单位的79工程处,后来改成生产单位卫东矿。他们那批因为人较数少,卫东矿又是新建单位,到处都需要配置人员,因此都被分配在机修厂和其它辅助部门,当上了技术工人,没有一个下井采煤的。我们招工时,招工的也是那样告诉我们的,有文化的到矿上不一定下井,下井了干不了多久就会当上电钳工,不会老叫你们采煤的。我们对此深信不疑,都抱有美好的憧憬,抱着一丝希望。雁版说的送米送油,大都是为了与招工人员搞好关系,今后安排工种时能照应一把。

我在下岗前,为了验明我的井下工龄,经管人员打开了我的档案袋,找出了当年的招工表。一张已经发黄发脆的8k纸,纸质很差,表中均为自己所填,项目很多,但根本没有招去当井下工一项。我思索良久,答道:当时如果注明去了只能当井下采煤工,我还不一定有勇气去呢!

井下采煤工,危险不去说它,还是个苦脏累的工种。用不着去招大城市来的人,城市人娇嫩,吃不起苦,难以管理。最好是招那些贫困山区没有文化的,有个白馍就当是过年的那些人,好管理。在煤矿里,真正城市出生的,就是我们这帮人。开始,我们并不受欢迎,我们没到到矿,已在流传我们都是打砸抢分子,专门偷鸡摸狗干些坏事的,在农村呆不下去当地管不了了,硬推出来的。矿务局是不愿意招收我们,但永宁县政府一定坚持,不招杭州青年其他人一个不许招,这倒是事实。

我们到了四矿也遇到了这个情况,原来要把我们打散分到各个采煤队,但是分不下去,没有一个采煤队敢接收我们。最后只好成立了个采煤四队,把我们整体安排那里。没想到,这个以新人为主,以杭州侉子为主的小采煤队,差点儿成了矿上的标杆采煤队。

四矿在我们到来前,除了东北老区来支援的,主要是来自河南省和宁夏固原地区亦工亦农的合同工,与我们一起招工进来的还有一批同心县的。从人数上说来,我们杭州人最少,但是没几年,对杭州人便刮目相看了,杭州人个个了不起!

  评论这张
 
阅读(472)|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