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炭井这个话题,早就想动笔写写了,但一动笔总会有觉得欲说还休的感觉,一直没有写成篇。不久前,在整理文件夹时,意外发现了写于不知什么时候的那么个半截子,题目就是《1972年12月26日》,把它一字不改的搬来:
1972年10月26日,我兴高采烈地爬上了矿山上派来接我们的一辆加高了车帮的解放牌货运汽车,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挥之不去。奇怪的是这是我唯一知道的德语词汇——Ade,这个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学来的,(从学校到那时)荒废了快8年了,还没忘掉。鲁迅先生用这个词是为了表达要离开童年乐园百草园时恋恋不舍之情的,而我,却是幸福激动的找不到其它词汇了。心里明知道,这很有可能是跳出虎坑又进了狼窝,但还是压抑不住自己愉悦的心情。
早就想摆脱这该诅咒的知识青年生涯了:
三星还高高的挂在天上,队长的出工哨子就响了,揉着还没完全睁开的双眼,机械的拖动着迈不开步的双腿,很不情愿的跟着社员去学大寨。收工了,社员回到家吃上现成饭了,我却要争分夺秒捅炉子淘米做饭喂脑袋填肚子。饭还没落胃,那出工的哨子又在催命了。就这样起早摸黑忙忙碌碌的日复一日,一颗汗珠摔八瓣的辛劳一年,到头来,刨去口粮,能分到几盒纸烟钱,那算是年成不错了。
……
想不起来是什么原因,没继续写下去。这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有刻骨的体会,才会有心领神会的感觉。这次动手写《走向石炭井》,完全忘了以前的尝试,换了个角度,终于把它写出来了。又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还是肤浅,好些事没有涉及,有些没有说透,可是矿友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肯定,在矿友跟帖提示下,陆陆续续添加了好几段,从2011年10月份拉拉杂杂写到了现在。期间,还促成了2011年12月17日三台山成功举行了曾在石炭井矿务局工作过的杭州知青第一次聚会,这些都是写文章时没有想到的。从矿友们的跟帖来看,大家都很珍重这段经历,忘不了这段经历。
再次谢谢所有点击过此帖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