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古朱的字纸篓

小时候要我们敬惜字纸,现在无纸化了,便弄个博客充当字纸篓

 
 
 

日志

 
 
关于我

曾经的人民公社社员,徘徊十年的下岗人员,终于拿到了养老金,每天为延长养老金享受日期而奋斗着。

农场聚会  

2014-09-26 14:27:03|  分类: 农场生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农场又聚会了”!

人们都喜欢这么说,其实这也可以说成“通桥公社的知青又聚会了”。永宁县农场在我们手里给整没了,农场成了通桥公社的一个大队,农场青年全部打散二次插队成了通桥人民公社的社员。现在,连通桥公社也整没了,成了望远镇的一部分。

聚会召集人是一大队的大队长。火车上的大队长,到了青年队好像是改任妇女队长,与我们老爷们不相干。青年队的行政长官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令人惋惜,于是大队长又发挥作用了。49年了,青年队的领导班子没换届没改选 ,仍在发挥着作用,有点不简单不容易不可思议,了不得!

49年前的这几天,永宁的黄河滩上诞生了一个青年队。112个年未满20的落榜高初中毕业生,聚集在这里,开始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刚建起来时的青年队还是高度自治的,除了场部派来的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几个老农以及护送我们到宁夏的带队老师,一切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像在学校里那样安排我们的作息时间,早上起来做广播操,晚上点起煤油灯晚自习,每周六还搞文娱汇演。

有热心的其它公社志愿者赶来参加我们的聚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跑前跑后东奔西走,拍了合影又分开按小队拍。近半个世纪了,集起来不容易,为了壮大队伍,各个小队把娶进来的、招赘进来的全拉来了。只有三小队的正统,三条汉子,全是三小队原装。三个人12只眼,标准的已进入老年的知识青年的形象。

那时候,其他公社的杭州青年真的很羡慕我们农场青年的,羡慕的第一点是我们的点大,人多。一道干打垒的矮墙,围出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在这个资产阶级土围子里,你可以肆无忌惮的说杭州话,可以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

羡慕的另一点是我们有食堂。食堂门前挂着一块破犁铧片,这犁铧片一敲响,我们就有现成饭吃了,钟鸣鼎食闾阎扑地。现在还真找不到这样的食堂,在这样的食堂里用餐,绝对不可能吃出三高来。

最让他们羡慕的是我们不用起赶早(又叫起五更)。据了解,江南农村也有起赶早的传统,不过只局限于农忙季节。比如双抢期间,不像在宁夏那样制度化,除春节那几天外,每天都要起赶早。农忙季节,三星刚露出地平线,队长就“起啊,起喽”的喊开了,正是睡眠正香的时候被吼醒,真有点反人类的,懊恼却没办法。

一天三出工,赶早收工吃早饭,早饭完了再出工。冬季天短,两顿饭二出工,还是要起五更赶早。那个赶早是很痛苦的,又冷又饿,还睡眼朦胧。

现在再思考,这起赶早的习惯,不光是为了利用清早的大好时光,主要还是为了迎合牲口的作息时间。老牛晚上吃草白天倒沫(反刍),清早是它卖力出劲的时候。

青年队也曾尝试过赶早,试行没几天就让我们否决掉了。

不知从何时起,早上的广播操和晚上的夜自修也被否决掉了,文娱汇演也坚持不了了。现在看来,这就是由学生娃娃向老农的渐变的标志。

49年了,原来青年队调皮捣蛋的初中生也老态龙钟了。一群近古稀的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又像回到了黄河滩边,互道问候互致祝福,中心话题还是离不开青年队时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青年队的生活,已在这批曾经在那儿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知青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难以忘怀!

但愿人长久!

  评论这张
 
阅读(263)|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